2月21日的早晨,微光初現(xiàn)。突然,燃煤質檢部制樣間陷入異樣寂靜——聯(lián)合制樣機的轟鳴聲戛然而止。經診斷,設備核心部件損壞,維修周期至少都要10天!這意味著,有著六十桶日處理能力的煤樣制備體系癱瘓,而公司正等待著這些待檢煤樣的重要檢測數(shù)據。
“就算是用手也要把樣品做出來!”制樣班班長蘇銀華在部門緊急會議上表態(tài)。沒有豪言壯語,只有堅定的眼神。很快,制樣車間里響起了分樣機的轟鳴聲,一場與時間競速的攻堅戰(zhàn)就此打響。一個個忙碌的制樣班“戰(zhàn)士”身影穿梭在車間,他們先將原煤一桶桶倒入分樣機,按縮分比例要求分裝至標準量半桶,又轉入小型破碎機進行研磨,再將研磨好的樣品經過二分器縮分、裝袋、裝盒、烘干、磨粉等6道工序,最終制備成全水樣、存查樣、化驗粉樣及供煤商提樣。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極高的精準度和耐心,班員們像對待珍寶一樣,小心翼翼地完成每一個步驟。
制樣班集中全員力量攻堅制樣任務,嚴格按時間節(jié)點推進工作進度。汗水浸濕了他們的衣服,破碎機嘶吼著吞下煤塊時,混合著汗味的煤塵在防護面罩上凝結成黑色晶體,但沒有人停下手中的工作。班長蘇銀華帶頭堅守崗位,班員唐林的掌心磨出串串透亮的水泡卻依然堅持在崗位上,班員楊婭琳腰傷在護腰帶的束縛下仍隱隱作痛-—這位“女戰(zhàn)士”已連續(xù)站立工作5個小時。
經過9天的連續(xù)攻堅,當最后一袋樣品精準封裝完畢,制樣車間內此起彼伏地喘息中,夾雜著如釋重負的笑聲。這場與時間角力的戰(zhàn)役,不僅是一串數(shù)字的勝利——人工分樣532桶、制備樣品198份,更是一場對匠心與責任的淬煉。在轟鳴的機器前,制樣班用雙手詮釋了何為“使命必達”:汗水浸潤的防護面罩下,是咬緊牙關的倔強;磨破的掌心與酸痛的腰肢間,藏著對質量毫厘不差的執(zhí)著。他們用血肉之軀填補了機械的缺口,用信念筑起了質檢的防線。
這場攻堅,是川南發(fā)電公司工作作風的縮影——在現(xiàn)代化設備的背后,永遠有一群愿為“毫厘”傾注全力的人。面對電力保供責任,他們在困境中凝聚的團結、在極限中迸發(fā)的堅韌,繪就著川南發(fā)電最珍貴的底色。